目前中国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压力比较大,从去年10月份以来出口开始负增长。虽然近期下跌速度有所趋缓,但整个2023年外贸形势仍面临相对严峻的挑战。随着海外市场回暖,下半年会有所好转,全年面临前低后高的发展趋势。
目前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一是“一带一路”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推动中国外部环境优化。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与电商等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二是“西方不亮东方亮”,欧美衰退和中国复苏的预期带动大量境外资金回流。目前西方国家经济表现不容乐观,尤其美国大概率面临经济衰退,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复苏斜率高于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有望吸引更多外资入境和资金回流。
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一是俄乌冲突局势未明,俄乌双方逐渐形成战略相持的局面。这场冲突持续的时间越久,对全球能源供给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就越大。二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技术限制对我国外部环境形成压力。2月10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中国六家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近期日本政府也将对中国出口半导体相关高精尖技术进行管制。三是全球贸易萎缩,有效需求不足,西方经济衰退的溢出效应可能波及中国。西方经济体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出口对中国的经济推动力将大幅降低。
过去两年,得益于西方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保需求而非保供给的政策倾向,我国出口十分强劲。但2023年全球贸易大概率会持续萎缩,中国后续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世界银行近日下调2023年世界GDP增长率至1.7%,将欧美经济增长率均下调1.9%,至0.5%和0%。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从2022年增长3.5%下滑至2023年的1.0%,中国外需面临回落压力,经济增长更需依靠内循环。2023年横向看,2023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大概率小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收窄;纵向看,相较于2022年,我国出口增速将下台阶,进口增速呈抬头趋势。
在出口方面,2023年抑制我国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国外需求减少。全球经济下滑与高通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依然呈收紧状态,海外国家进口需求下滑。但我国出口有望在下半年美联储、欧央行停止加息后出现企稳。
在进口方面,2023年我国经济基本面会逐步修复,国内需求扩张会推动进口增速明显上行。当前市场存在“强预期弱现实”的博弈,但Q2-Q4经济修复和好转基本是确定性事件,房地产政策的推动、各省保经济目标会刺激国内需求增长,进而增加对进口的需求。
根据美国商务部2月7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和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90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向美国出口总额为5368亿美元,中国从美国进口1538亿美元。可以看到,自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尽管美国出台了一系列对华贸易限制措施,以“国家安全”为名阻断中美科技贸易与交流,但中美贸易规模仍然连续走高,这无疑是对中美脱钩最有力的回击。
目前看,贸易战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是局部性的。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减少对中国部分供应链的依赖。但中美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产业链上的深度融合和贸易结构上的高度互补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美国近两年面临着高通胀、低增长的压力,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没有达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预期效果,反而迫使美国企业在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的周期内处于劣势地位。而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又恰好能够满足美国的贸易需求。正是由于中美两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合作互补的领域远大于对立竞争的领域,中美贸易额才会有屡创新高的局面。
展望未来,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中美政治形势严峻、经济周期错位、中美贸易区域延伸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关系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2023年中美贸易规模或将有所回落,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中美政治关系仍然是影响中美贸易走势的重要因素。2022年美国政府高层访台、2023年“高空气球”等突发事故造成中美政治关系紧张,美国可能因所谓的“国家安全”而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而未来叠加美国国内政治变动将带来更多干扰,中美贸易摩擦难以真正消退,提高商品关税、技术限制等贸易壁垒将会继续存在。
中美经济周期的错位增加了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中国目前处于政策宽松、经济复苏的阶段,而美国则陷入政策加息、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周期错位下,加上中美政治风险的存在,未来中美之间势必面临更多摩擦。
贸易区域的延伸为中美贸易提供可替代性。对于中国而言,近些年来中国不断拓展外贸伙伴,积极推动加入CPTPP、RCEP等区域合作协定,以实现贸易区域的多样化。而美国也一直在寻求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与欧盟、越南等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额也在大幅增加。并且随着东盟产业链的恢复,未来也将挤占中国部分产业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今后一段时期,哪些国家的市场、哪些产品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从两方面,一是区域上,一是产品上。
从区域上看,欧美市场对中国进口增量有限但存量依然较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RCEP国家市场潜力很大,将继续稳定中国外贸基本盘。2022年欧盟与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超过30%,说明欧美市场对我国的出口拉力仍然较大。但从增速上看,我国对东盟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增量明显高于欧美。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672.87亿美元、5619.70亿美元、5817.83亿美元和1729.2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7%、8.6%、1.2%和4.4%。
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密切,且中国产业链位于东盟部分行业上游,全球增加对东盟的进口即能拉动东盟对我国的出口。2022年,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品类为机电产品和纺织原料及制品,其中对越南出口的机电产品达641.03亿美元,占越南进口总额近7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合作伙伴。2022年,二十大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论断,继续强调“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或将举行。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13.83万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19.4%,这一高增长的势头将在2023年持续。
从产品上看,疫情政策放开后,我国在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上的优势会进一步放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产品的出口将同样维持较高增速。我国化工行业涉猎广泛,从甲醇材料到新能源、新材料全覆盖,在“双碳”战略下,化工行业将转向更高端更节能的发展方向。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之一,企业基本涵盖汽车需要的所有零部件,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全球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2022年,电动汽车出口额增长131.8%,锂电池增长86.7%,光伏产品增长67.8%。2022年,比亚迪、上汽、蔚来、理想等中国品牌逐渐着手海外布局,尤其是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为2022年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出口的主要增长动力,2022年,新能源车出口总量达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2023年,在全球去碳化、能源博弈的大背景下,将更加有利于新能源相关产品,尤其利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对外出口。